腸道健康是人體健康的”晴雨錶”,但很多人對腸道問題總是後知後覺。直到某天突然發現不對勁,才慌慌張張跑去醫院。其實,我們的腸道早就通過各種信號在”求.救”了,只是你一直沒當回事。
一、這些症狀出現一個就要警惕
1、排便習慣突然改變
原本規律的排便突然變得不規律,比如從每天一次變成三天一次,或者突然出現腹瀉便秘交替的情況。這種變化持續超過兩周就要引起重視。
2、大便帶血或顏色異常
很多人會把便血簡單歸結為”痔瘡”,但直腸出血也可能是更嚴重問題的信號。特別要注意暗紅色或黑色的糞便,這提示出血可能來自消化道較深部位。
3、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
沒有刻意節食或增加運動量,體重卻在短時間內明顯下降(如一個月內下降5%以上),這往往是身體發出的重要警.報。
二、持續存在的腸道不適別忽視
1、長期腹脹腹痛
偶爾的腹脹可能是飲食不當引起,但若腹部不適持續存在,特別是固定在某個部位的疼痛,就需要進一步檢查。
2、排便時裏急後重
總感覺排便不幹.淨,或者有便意卻排不出,這種症狀如果反復出現,可能提示腸道存在病變。
3、貧血找不到原因
尤其是中老年人出現不明原因的缺鐵性貧血,要警惕可能是慢性消化道失血導致的。
三、哪些人群要格外注意?
1、有腸道腫瘤家族史的人
直系親屬中有結直腸癌病史的人群,建議將篩查年齡提前到40歲甚至更早。
2、長期炎症性腸病患者
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等慢性腸道炎症患者,發生癌變的風險高於普通人。
3、不良生活習慣者
長期高脂低纖維飲食、吸煙、酗酒、缺乏運動的人群,腸道問題風險明顯增加。
4、50歲以上人群
年齡是腸道腫瘤的重要風險因素,建議50歲開始定期進行腸鏡檢查。
四、關於腸鏡的常見疑問解答
1、腸鏡檢查很痛苦嗎?
現在有無痛腸鏡可選,檢查過程基本沒有不適感。普通腸鏡的疼痛感也因人而異,多數人可以耐受。
2、多久需要做一次?
一般人群50歲後每5-10年一次。高危人群可能需要更頻繁的檢查,具體要遵醫囑。
3、檢查前要做哪些準備?
需要提前清空腸道,醫生會給出詳細的飲食和服藥指導。做好腸道準備對檢查準確性很重要。
4、發現息肉怎麼辦?
多數息肉可以在檢查時直接切除,然後送病理檢查。根據結果決定後續隨訪方案。
腸道問題往往發展緩慢,早期發現和治療效果最好。與其等到症狀嚴重才就醫,不如在身體發出第一個信號時就及時檢查。記住,預防永遠比治療更重要,定期體檢是守護腸道健康的最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