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貨架上那些貼著”臨期特惠”標籤的食品,價格往往便宜得讓人心動。但每次拿起這些食品時,心裏總有個小人在問:真的安全嗎?今天咱們就來掰開揉碎說說這件事。
一、臨期食品到底靠不靠譜
1、臨期不等於過期
保質期最後一天的食品和過期一天的食品,在法律意義上有本質區別。正規商超的臨期食品都在保質期內,安全性有保障。但要注意查看包裝是否完好,冷藏食品是否按規定溫度保存。
2、不同食品風險差異大
餅乾、罐頭等低水分食品即使臨期也相對安全;而鮮奶、冷鮮肉等高蛋白食品風險較高。建議優先選擇水分活度低、酸度高、鹽糖含量高的臨期食品。
二、購買臨期食品的黃金法則
1、看儲存條件是否達標
冷藏食品要確認全程冷鏈,包裝食品要檢查是否漏氣。如果發現脹包、變色、結塊等異常,再便宜也不能要。
2、計算實際消耗時間
購買時要考慮在保質期前能否吃完。比如距離保質期還剩3天的優酪乳,如果你一天能喝兩杯,那就沒問題。
3、優先選擇大品牌
大企業的生產工藝和質檢體系更完善,臨期食品的品質相對更有保障。小作坊產品風險係數會高些。
三、這些臨期食品要特別小心
1、嬰幼兒食品
寶寶的消化系統更脆弱,建議不要冒險。奶粉、輔食等還是買新鮮的好。
2、生鮮水產
魚類、貝類等容易滋生致病菌,臨期風險較大。除非能確保徹底加熱,否則不建議購買。
3、油脂類食品
堅果、油炸食品等容易產生哈喇味,臨期時氧化酸敗的風險增加。
四、正確處理臨期食品的方法
1、充分加熱殺菌
像臨期火腿、滷味等,最好用蒸煮等方式徹底加熱後再食用。
2、改變食用方式
臨期麵包可以做成麵包糠,臨期牛奶可以用來和麵或做甜品。
3、合理分裝冷凍
購買後立即分裝冷凍,可以延長安全食用期。但要注意解凍後儘快食用。
其實很多發達國家都有專門銷售臨期食品的商店,這是減少食物浪費的好方法。只要掌握正確的選購和處理技巧,臨期食品完全可以成為精打細算的好選擇。下次看到心動的臨期特惠時,不妨先做個理智的判斷,既省錢又不虧待自己的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