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疼痛是很多人看病就醫的原因之一。但是你可能不知道,疼痛並非完全是壞事,它的存在也有積極的一面。今天,我們請來疼痛科醫生,為大家詳細解讀如何區分“好”痛和“壞”痛,讓你更加瞭解自己的身體。
好痛:是一種保護機制
在醫學界,疼痛被列為第五大生命體征,與呼吸、脈搏、血壓等同等重要。你可能會問,疼痛這麼折磨人,怎麼還有“好”痛這一說呢?其實,疼痛是人類進化中的一項保護機制。
當我們靠近火焰時,會因為灼熱的痛感而迅速撤退,這正是疼痛發揮作用的時刻。所謂的“好”痛往往是短暫的,當人體遇到危險時,疼痛信號會迅速傳遞到大腦,提示我們立即採取保護措施。危險消除後,疼痛感也會隨之消失。
舉個例子:當我們吃了變質的食物,肚子痛會迫使我們去看醫生,從而避免進一步的傷害。這種短暫的疼痛就是在保護我們的健康。
壞痛:慢性疼痛的不良迴圈
然而,並非所有的疼痛都有積極的一面。肩周炎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由於肩關節周圍的肌腱受到勞損,產生慢性炎症,進而導致疼痛,這就是所謂的“壞”痛。它不僅會影響肩關節的活動,還會減慢炎症物質的代謝速度,形成惡性循環,嚴重影響生活和工作。
對於這種“壞”痛,我們需要積極干預。疼痛科通常採用關節周圍注射消炎鎮痛藥物的方法,以減輕炎症,打破這一惡性循環,為恢復肩關節功能創造有利條件。
更加陰險的神經痛
此外,還有一種更為陰險的疼痛,我們稱之為神經病理性疼痛,簡稱神經痛。這種疼痛是由於神經受到壓迫或者無明顯刺激的情況下,不斷放電,刺激中樞神經,讓大腦產生疼痛感。
帶狀皰疹後的神經痛是一個典型例子。儘管皰疹皮膚損傷可以在三周左右自愈,但神經受到的損傷卻不那麼容易修復。受損神經會不斷放電,患者常常會感覺到刀割樣、針刺樣、燒灼樣的劇痛,甚至皮膚輕微接觸都會加重疼痛,而且這種疼痛常常持續存在,還可能不斷加重。
對於神經痛,治療分為兩個階段:早期要儘量幫助神經自我修復,恢復正常功能;晚期則需要採取干預神經電衝動傳遞的措施,儘管效果未必理想。
如何應對不同類型的疼痛
短暫疼痛:通常不需特別治療,但可通過適量休息和簡單的應對措施來緩解。
慢性炎症性疼痛:建議及時就醫,採取醫學手段如消炎藥物注射,避免惡化。
神經病理性疼痛:需要專業的神經科治療,不能拖延,以免加重。
明確區分“好”痛和“壞”痛,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應對不同的疼痛狀況,提高生活品質。當你感受到疼痛時,不妨試試上面的方法,判斷它屬於哪一類,並採取合適的處理措施。
疼痛並不可怕,如果我們學會正確看待和處理它,生活將變得更加輕鬆和舒適。希望以上內容對你有所幫助,讓我們一起遠離不必要的疼痛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