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肚子鼓得像小皮球,哭鬧不止還總蹬腿?新手爸媽別急著自責,這可能是脹氣在作怪。據統計,約70%的嬰兒都會經歷不同程度的脹氣問題,但大多數情況其實有辦法緩解。
一、脹氣4大”罪魁禍首”
1、吞咽過多空氣
奶瓶餵養時奶嘴孔過大、哺乳姿勢不正確,都會讓寶寶吞入過量空氣。特別是餓急了的寶寶,喝奶時容易狼吞虎嚥。
2、消化系統未成熟
新生兒腸道菌群還在建立階段,分解乳糖的酶分泌不足。就像新買的機器需要磨合期,小肚子也需要時間適應。
3、乳糖不耐受
部分寶寶體內乳糖酶活性較低,未分解的乳糖在腸道發酵產氣。這種情況在喝完奶後1-2小時症狀最明顯。
4、媽媽飲食影響
母乳餵養時,媽媽若食用豆類、花椰菜等產氣食物,某些成分會通過乳汁傳遞給寶寶。
二、3招緩解脹氣不適
1、飛機抱+腹部按摩
讓寶寶趴在大人前臂上,另一只手順時針按摩腹部。這個姿勢能利用重力幫助排氣,按摩則促進腸道蠕動。
2、拍嗝技巧升級
餵奶間隙每5分鐘拍一次嗝,採用坐姿拍嗝法:讓寶寶坐在大腿上,一手扶住下巴,另一手輕拍後背。
3、熱敷小肚子
用40℃左右的熱毛巾(擰幹後試溫)敷在寶寶腹部,注意避開肚臍。溫熱刺激能緩解腸道痙攣。
三、預防勝於治療
1、調整餵養方式
奶瓶餵養時保持45度角,確保奶嘴充滿乳汁。母乳餵養注意讓寶寶含住大部分乳暈。
2、選擇合適奶粉
對於乳糖不耐受寶寶,可嘗試部分水解配方奶粉。但更換前建議諮詢專業人員。
3、媽媽飲食記錄
母乳媽媽可記錄每日飲食,發現可疑食物後暫停觀察3天,看寶寶症狀是否改善。
四、這些情況要警惕
1、持續哭鬧超過3小時
2、嘔吐物帶血絲或膽汁
3、大便帶血或呈白色
4、伴隨發燒症狀
記住,大多數脹氣會在寶寶4-6個月大時自然好轉。在這之前,父母的耐心和科學的護理方法就是最好的”消氣藥”。當小臉重新綻放笑容時,你會覺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養育路上遇到的每個小問題,都是寶寶在教我們如何成為更好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