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剝開煮過頭的雞蛋,看到蛋黃表面那層青灰色的”外衣”,你是不是也會心裏打鼓?朋友圈裏總有人說這是致癌物”,嚇得人連雞蛋都不敢好好吃了。今天咱們就來破解這些關於雞蛋的迷思,讓你吃得明白又安心。
一、蛋黃變青到底是怎麼回事?
1、化學反應惹的禍
蛋黃變青其實是雞蛋在長時間高溫加熱後發生的正常化學反應。蛋黃中的鐵元素與蛋白中的硫元素結合,形成了硫化亞鐵,就是那層青灰色的物質。這跟鐵鍋煮水會變黑是一個道理。
2、安全無害的產物
硫化亞鐵在食品中含量極低,世界衛生組織並未將其列為致癌物。你吃進去的那點量,遠低於安全標準,完全不用擔心致癌風險。
3、如何避免蛋黃變青
想要完美水煮蛋,記住”三分鐘法則”:水開後放入雞蛋,中火煮8-9分鐘立即撈出,放入冰水降溫。這樣蛋黃剛好凝固又不會變青。
二、紅殼蛋真的更有營養嗎?
1、蛋殼顏色與營養無關
科學研究表明,紅殼蛋和白殼蛋在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等主要營養成分上幾乎沒有差別。蛋殼顏色只與雞的品種有關,就像人的膚色不同不代表健康程度不同。
2、蛋黃顏色≠營養價值
深色蛋黃可能只是雞飼料中添加了玉米或胡蘿蔔素的結果,並不代表營養更豐富。有些養殖場會特意添加天然色素讓蛋黃看起來更”誘人”。
3、價格差異的真相
紅殼蛋通常更貴,主要是因為產紅殼蛋的雞體型大、吃得更多,養殖成本高,而不是因為營養更好。白殼蛋雞產蛋率更高,所以價格更親民。
三、挑選雞蛋的3個黃金法則
1、看日期比看顏色重要
生產日期越近的雞蛋越新鮮。新鮮雞蛋的蛋黃更緊實,蛋白分層明顯,營養價值保留更完整。
2、搖晃測試很靠譜
輕輕搖晃雞蛋,如果幾乎聽不到聲音,說明氣室小、新鮮度高;如果感覺像有水在晃,可能就不太新鮮了。
3、儲存方式決定保鮮期
買回家的雞蛋不要清洗,直接冷藏保存。清洗會破壞蛋殼表面的保護膜,反而容易變質。放在冰箱內層比放在門架上更保鮮。
四、關於雞蛋的3個冷知識
1、雞蛋也有”最佳食用期”
雞蛋在產後7-10天時,蛋白質達到最佳狀態,這時候做水煮蛋最容易剝殼,炒蛋也最蓬鬆。
2、蛋黃顏色可以人為控制
通過調整雞飼料,可以讓蛋黃呈現從淺黃到橙紅各種顏色。國外甚至有專門的”蛋黃色卡”供養殖場參考。
3、雙黃蛋不是激素導致
年輕母雞排卵不穩定時容易產雙黃蛋,這完全是自然現象。現在市場上有些雙黃蛋是特殊品種雞產的,與激素無關。
現在你該明白了,蛋黃變青不過是小小的化學反應,紅殼蛋也不比白殼蛋高貴。與其糾結這些表像,不如學會挑選新鮮的好雞蛋。記住,均衡飲食才是關鍵,別再被這些雞蛋謠言牽著鼻子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