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健康熱點健康媒體飯後若有這幾個症狀,可能是...

飯後若有這幾個症狀,可能是胃癌在“敲門”,別不當回事

最近發現身邊不少朋友都有個壞習慣——吃完飯就往沙發上一癱。要是這時候還出現打嗝、胃脹這些情況,八成會自我安慰”吃撐了而已”。但你知道嗎?有些飯後小症狀,可能是身體在拉警.報!

一、這些飯後異常要當心

1、持續打嗝超過48小時

普通打嗝十幾分鐘就能緩解,但胃癌引起的打嗝會持續很久。這是因為腫瘤刺激膈神經,導致膈肌不規律收縮。如果打嗝時還帶著酸腐味,更要提高警惕。

2、飯後胃痛規律變化

老胃病人都熟悉自己的疼痛規律。但如果疼痛從飯後半小時變成持續隱痛,或者從週期性疼痛轉為全天不定時疼痛,可能提示胃部環境發生了質變。

3、突然厭食油膩

看見紅燒肉就反胃?這可能是胃癌導致的消化酶分泌異常。特別是伴隨體重莫名下降(半年內減重10%以上),千萬別簡單歸咎於”最近沒胃口”。

二、容易被忽視的危險信號

1、反復出現的黑色大便

排除吃動物血、鉍劑等干擾因素後,如果大便呈柏油樣且表面油亮,可能提示上消化道出血。但要注意,不是所有胃癌都會出血,沒有便血不代表安全。

2、吞咽米飯時有哽噎感

早期可能只是吞咽乾飯時輕微不適,逐漸會發展到連稀飯都難以下咽。這個症狀容易被誤認為是咽炎,其實可能是賁門癌的徵兆。

三、三類人更要提高警惕

1、長期幽門螺桿菌感染者

這種細菌會持續損傷胃黏膜,導致慢性萎縮性胃炎,屬於癌前病變。建議40歲以上感染者每1-2年做次胃鏡。

2、有胃癌家族史人群

直系親屬得過胃癌的人,患病風險比常人高2-3倍。建議比家族中最早發病年齡提前10年開始篩查。

3、長期高鹽醃制飲食者

鹹魚、臘肉等含大量亞硝酸鹽,會破壞胃黏膜屏障。如果同時抽煙喝酒,風險更是成倍增加。

四、科學篩查記住三個”早”

1、早篩查:普通人群40歲起建議做胃鏡,高危人群可提前到35歲。無痛胃鏡現在技術很成熟,不用太恐懼。

2、早干預:發現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潰瘍等癌前病變,要規範治療並定期復查。別信偏方耽誤病情。

3、早調整:戒煙限酒、分餐制防幽門螺桿菌、少吃燙食。冰箱普及後,胃癌發病率明顯下降就是最好證明。

胃就像個沉默的老黃牛,有點小毛病總是自己扛著。等它實在扛不住發出信號時,往往已經錯過最佳干預時機。下次飯後出現異常症狀,別急著吃胃藥應付,給自己約個胃鏡檢查更踏實。畢竟在健康這件事上,寧可虛驚一場,也別追悔莫及。

您可能感興趣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 Advertisment -
AD2

最多人閱讀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