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粘稠不是小問題!身體悄悄發出的5個警.報,千萬別不當回事
早上起床總覺得頭暈暈的,像戴了個緊箍咒?爬個三樓就氣喘吁吁,心跳快得像要蹦出來?這些可能都是血液在向你”求.救”的信號。血液粘稠度升高就像給血管裏灌了蜂蜜,不僅讓全身器官”吃不飽”,更是心腦血管意外的隱形推手。
一、血液粘稠的五大身體信號
1、晨起頭暈晚上清醒
血液粘稠的人常有”晨重暮輕”的特點。經過一夜水分蒸發,早晨血液最濃稠,容易出現頭暈、思維遲鈍,要到午後才逐漸緩解。
2、午飯後犯困嚴重
餐後血液集中在消化道,本就粘稠的血液會導致大腦供血不足。普通人飯後稍困是正常現象,但粘稠者會困得必須馬上睡覺。
3、蹲著幹活時氣短
血液粘稠導致肺部供血不足,蹲姿時回心血量減少會加重這種情況。嚴重時可能出現短暫眩暈或眼前發黑。
4、陣發性視力模糊
血液粘稠會影響視網膜供血。有些人突然看東西模糊,揉揉眼睛又好轉,這可能是血液流變學異常的表現。
5、嘴唇發紫容易疲勞
血液攜氧能力下降時,唇色會呈現暗紫色。稍微活動就心慌氣短,總感覺睡不醒,都是典型症狀。
二、血液為什麼會變”稠”?
1、水分攝入不足
每天喝水量少於1500ml時,血液中的有形成分比例就會相對增高。尤其夜間呼吸和出汗會流失大量水分。
2、飲食過於油膩
高脂飲食會使血脂水準升高,紅細胞表面電荷改變,導致紅細胞容易聚集。長期外賣族要特別注意。
3、缺乏運動
久坐不動會使血流速度減慢,血液中的有形成分更容易沉積。每天連續坐著超過6小時風險顯著增加。
4、吸煙酗酒
煙草中的尼古丁會損傷血管內皮,酒精則會促使紅細胞聚集。兩者都會顯著增加血液粘稠度。
5、壓力過大
長期處於高壓狀態會使人體處於輕微脫水狀態,同時應激激素分泌增加也會影響血液成分。
三、改善血液粘稠的實用方法
1、科學飲水有講究
晨起空腹喝200ml溫水,全天少量多次飲水。每公斤體重每天需要30ml水,運動後要額外補充。
2、飲食做到三多三少
多吃深色蔬菜、深海魚、雜糧;少吃動物內臟、甜食、醃制食品。推薦洋蔥、黑木耳、納豆等”血管清道夫”。
3、改變久坐習慣
每坐1小時就起身活動5分鐘,做做踮腳尖、轉腳踝的動作。每週保證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
4、睡前泡腳促迴圈
40℃左右溫水泡腳15分鐘,水位要沒過腳踝。可以加入適量生薑或艾葉,泡到後背微微發汗即可。
5、定期檢測很重要
40歲以上建議每年做一次血流變檢查。已有三高的人群更要密切監測血液流變學指標。
四、這些誤區要避開
1、靠輸液通血管不靠譜
短期輸液雖能稀釋血液,但治標不治本。改善生活方式才是根本之道。
2、不是越稀越好
血液需要保持適當的粘稠度,過度稀釋反而會影響凝血功能。
3、阿司匹林不能亂吃
雖然可以抗血小板聚集,但服用前必須評估出血風險,需遵醫囑。
4、保健品替代不了藥物
市面上”清血管”保健品效果有限,不能替代正規治療。
血液就像身體的”運輸隊”,保持它的暢通無阻至關重要。如果你已經出現多個警.告信號,建議儘早做系統檢查。記住,預防永遠比治療更重要,從今天開始調整生活習慣,給血液”減減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