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癌症”兩個字,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趕緊手術切除”。但你知道嗎?有些癌症就像冬眠的熊,貿然驚動反而可能適得其反。現代醫學發現,某些特定類型的癌症其實可以”和平共處”。
一、這些癌症可能不需要立即手術
1、低風險前列.腺癌
醫學界有個專業名詞叫”主動監測”,特別適合70歲以上發現的早期前列.腺癌。定期檢查PSA指標和核磁共振,比貿然手術更能保障生活品質。
2、微小甲狀腺癌
小於1釐米的甲狀腺乳頭狀癌,有學者發現20年隨訪期內有80%不會進展。這類”懶癌”過度治療反而可能損傷喉返神經。
3、部分早期乳腺癌
激素受體陽性的老年患者,採用內分泌治療效果可能優於手術。英國研究顯示,這類患者5年生存率與手術組無顯著差異。
二、為什麼有些癌症可以觀察?
1、腫瘤生物學特性差異
就像人有不同性格,有的癌症生長速度極慢。病理學上稱為”惰性腫瘤”,每年增長可能不足1毫米。
2、年齡因素很關鍵
80歲老人查出2釐米的腎癌,手術風險可能大於腫瘤本身危害。此時更需要權衡預期壽命和治療獲益。
3、精准醫學的進步
基因檢測能預判腫瘤惡性程度,比如某些肺癌的EGFR突變狀態直接影響治療策略選擇。
三、密切觀察不等於放任不管
1、必須專業團隊評估
需要至少兩位副主任以上醫師共同判斷,結合影像學、病理學和分子檢測綜合評估。
2、定期隨訪不能馬虎
通常每3-6個月要做專項檢查,包括腫瘤標誌物、特定部位增強CT或核磁共振。
3、隨時準備干預
一旦發現腫瘤增長加速或活性增強,就要立即啟動治療。觀察期間出現任何症狀變化都要及時就醫。
四、這些情況必須立即治療
1、高度惡性類型
比如小細胞肺癌、三陰性乳腺癌等,這些腫瘤生長速度以天計算。
2、已經影響器官功能
壓迫氣管的甲狀腺癌、引起腸梗阻的結腸癌等,不及時處理會危及生命。
3、年輕患者
40歲以下患者即使發現惰性腫瘤,通常也建議積極干預。
癌症治療正在進入”精準時代”,就像天氣預報從”明天有雨”發展到”淩晨三點降雨概率70%”。記住一個重要原則:確診癌症後,給自己3天時間冷靜,帶著所有檢查資料諮詢至少兩位專科醫生。有時候,不做手術的勇氣比做手術更需要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