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歲老張最近發現右腿莫名腫脹,起初以為是年紀大了血液迴圈差,直到走路都困難才就醫,結果查出下肢深靜脈血栓!這種”沉默殺手”其實早有徵兆,可惜太多人忽略了身體發出的警.報。
一、血栓形成前的4個危險信號
1、單側肢體腫脹
突然出現一條腿或手臂明顯比另一側粗,按壓後凹陷久久不恢復。這種不對稱腫脹是靜脈回流受阻的典型表現。
2、皮膚溫度異常
患肢摸起來比健康側更熱或更冷。靜脈血栓常伴隨局部發熱,動脈血栓則可能導致肢體發涼。
3、不明原因疼痛
走路時小腿肌肉出現抽痛感,休息後緩解但會反復發作。平躺抬腿時疼痛加劇更要警惕。
4、皮膚顏色變化
肢體皮膚呈現暗紅色或青紫色,嚴重時會出現網狀青斑。這些變化說明血液迴圈已嚴重受阻。
二、血栓最愛的3類高危人群
1、長期保持固定姿勢者
連續4小時以上久坐或久臥,血液迴圈速度下降50%。飛機經濟艙綜合征就是典型例子。
2、慢性病患者
高血壓、糖尿病患者血管內皮容易受損,高血脂人群血液粘稠度增加,都大大提升血栓風險。
3、術後康復人群
骨科手術後臥床、產後長期不動,靜脈血流緩慢易形成血栓。數據顯示髖關節術後患者發生率高達50%。
三、預防血栓的黃金法則
1、定時活動踝關節
每小時做10次踝泵運動:腳尖最大限度上下勾繃,這個簡單動作能促進下肢靜脈回流。
2、科學補充水分
每天飲用1500ml溫水,避免血液濃縮。但心腎功能不全者需遵醫囑控制飲水量。
3、穿戴醫用彈力襪
選擇壓力梯度為15-20mmHg的二級醫用襪,晨起前穿上,睡前脫下。注意測量腿圍選對尺寸。
4、飲食調節
多吃深海魚、堅果等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用橄欖油替代動物油,適量飲用淡綠茶。
血栓形成後48小時是最佳干預期。如果發現疑似症狀,請立即就醫進行血管超聲檢查。記住:預防永遠比治療更重要,這些簡單的生活調整就能讓血管保持”年輕態”。現在放下手機,活動下你的腳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