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賽綸事件引發廣泛關注,抑鬱症再度成為焦點。抑鬱症是一種常見但易被誤解的精神疾病,許多人對它存在認知誤區。誤區一:抑鬱症等於心情不好。抑鬱症是一種疾病,不僅僅是情緒低落,還伴隨思維遲緩、興趣喪失等症狀。誤區二:抑鬱症是軟弱的表現。疾病與性格無關,任何人都可能患病,需要科學治療。誤區三:抑鬱症可以自愈。患者需要藥物和心理治療,強行忽視可能加重病情。誤區四:抗抑鬱藥會上癮。規範使用抗抑鬱藥不會成癮,醫生會根據情況調整劑量和療程。誤區五:抑鬱症患者只想得到同情。他們需要的是理解和支持,而非憐憫。
抑鬱症的形成涉及多方面因素。遺傳可能增加患病風險,家族中有抑鬱症患者的人更需關注。環境因素如長期壓力、重大生活事件可能誘發抑鬱。生理方面,腦內神經遞質失衡是重要機制,5-羥色胺、多巴胺等物質水準異常影響情緒調節。慢性疾病、內分泌紊亂等也可能導致抑鬱。病理方面,抑鬱症患者可能出現腦區功能異常,如杏仁核過度活躍、前額葉功能低下。
治療抑鬱症需要綜合方案。藥物治療包括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如氟西汀、舍曲林,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如度洛西汀,以及三環類抗抑鬱藥如阿米替林。心理治療中,認知行為治療幫助患者識別和改變負面思維,人際關係治療改善社交功能,正念療法提升情緒管理能力。生活方式調整也很重要,規律作息、適度運動如慢跑、瑜伽,均衡飲食如多吃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魚類、堅果,有助於改善症狀。
抑鬱症患者的康復需要長期跟進,定期復診調整治療方案。社會支持至關重要,家人朋友應給予理解,避免指責和過度要求。公眾應消除偏見,認識抑鬱症是一種可治療的疾病,早發現早干預能提高治癒率。關注心理健康,科學認識抑鬱症,才能幫助更多的人走出陰霾,重獲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