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裏突然冒出個”小鼓包”,真的可以當它不存在嗎?最近遇到好幾位朋友拿著體檢報告來問:”醫生說我有個血管瘤,但說不嚴重,這到底要不要緊?”先別急著鬆口氣,血管瘤這個看似溫柔的名字背後,可能藏著不同的”性格”呢!
一、血管瘤家族的三類”成員”
1、草莓狀血管瘤
這種常見於嬰幼兒的紅色凸起,就像皮膚上長了顆小草莓。雖然90%會在學齡前自行消退,但長在眼周、口周等特殊部位時,可能影響視力或進食功能。
2、海綿狀血管瘤
摸起來軟軟的像海綿,喜歡藏在肝臟、大腦等內臟器官裏。多數人終身無症狀,但長在顱內的可能突然破裂出血,那本《神經外科學》裏就記載過因此引發的緊急病例。
3、蔓狀血管瘤
這種扭曲增粗的血管團像個瘋狂生長的藤蔓,常見於四肢。不僅影響外觀,還可能造成局部疼痛、潰瘍,運動時甚至能聽到血管雜音。
二、體檢發現血管瘤該怎麼做
1、先做影像學檢查
超聲能看淺表血管瘤,MRI適合檢查深部病灶。記得要保存好檢查報告,方便對比變化。
2、記錄變化特徵
每月給瘤體拍照,注意大小、顏色、質地的改變。突然增大或顏色加深都要警惕。
3、特殊部位要當心
長在脊柱旁、眼眶內、關節處的血管瘤即使很小,也可能壓迫神經,這種情況要特別關注。
三、這些情況必須及時就醫
1、瘤體突然增大或疼痛
一周內體積明顯變化,或出現持續刺痛感,可能提示內部出血。
2、伴隨異常症狀
頭暈、視力模糊、肢體無力等神經症狀,可能意味著顱內血管瘤出現問題。
3、皮膚表面出現潰瘍
血管瘤表面破潰流血不止,容易引發感染,需要專業處理。
四、日常管理的三大原則
1、避免外力刺激
不要用力揉搓或擠壓瘤體,健身時注意避開相關部位。
2、控制血壓波動
血壓驟升可能增加血管瘤破裂風險,尤其要避免情緒激動。
3、定期隨訪復查
無症狀的血管瘤建議每6-12個月復查一次,就像汽車需要年檢一樣重要。
那位堅持每年復查肝臟血管瘤的張阿姨,就是在第五年的檢查中發現病灶增大,及時處理避免了危險。記住,對待血管瘤既不能過度緊張,也不能完全放任。現在就去翻翻你的體檢報告,如果有血管瘤記錄,記得按上述方法做好健康管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