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抖這件事,有時候真的讓人尷尬到腳趾摳地!端個咖啡杯像在打碟,遞個檔抖成篩子,連自拍都糊成印象派。先別急著怪自己緊張,這種不受控制的顫抖,醫學上稱為”震顫”,背後可能藏著不少健康密碼。
一、生理性手抖很常見
1、情緒波動引發
緊張、焦慮時腎上腺素飆升,肌肉跟著”興奮”起來。這種抖動通常情緒平復就會消失,就像上臺演講前的手抖一樣自然。
2、疲勞後的抗議
連續加班或熬夜後,神經系統會通過顫抖發出抗議。有個程式員朋友敲代碼到淩晨三點,雙手抖得差點打翻泡面。
3、咖啡因的副作用
每天三杯美式下肚,咖啡因過量會刺激神經。有實驗顯示攝入300mg咖啡因(約3杯咖啡)後,手部震顫明顯增加。
二、需要警惕的病理性手抖
1、特發性震顫
最常見的慢性震顫,拿東西時明顯,休息時減輕。60%有家族史,可能隨年齡加重,但不會縮短壽命。
2、甲狀腺功能亢進
甲亢患者代謝亢進,常伴心跳快、怕熱、手抖。有數據顯示約70%的甲亢患者會出現手部震顫。
3、帕金森病震顫
靜止時明顯,像”搓丸樣”動作,多從一側開始。早期可能伴有嗅覺減退、寫字變小等症狀。
三、容易被忽視的其他誘因
1、低血糖發作
血糖低於3.9mmol/L時,會出現心慌、手抖、冒冷汗。及時吃顆糖就能緩解,糖尿病患者更要警惕。
2、藥物副作用
某些治療哮喘、抑鬱的藥物可能引起震顫。通常停藥後消失,調整用藥要諮詢醫生。
3、酒精戒斷反應
長期飲酒者突然停飲,可能出現全身震顫。這種情況需要醫療干預,不能硬扛。
四、什麼情況該去看醫生?
1、抖動持續超過兩周。
2、影響吃飯、寫字等日常活動。
3、伴隨其他症狀(消瘦、心慌等)。
4、有加重趨勢。
有位銀行櫃員大姐,點鈔時手抖被客戶投訴,檢查才發現是甲亢作祟。治療後抖動的毛病和暴脾氣一起消失了。如果手抖已經影響到生活,別猶豫,去醫院做個系統檢查最靠譜。畢竟我們的雙手,還要用來擁抱美好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