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26 7 月, 2025
主頁健康熱點糖尿病患者,若有這4個“感...

糖尿病患者,若有這4個“感受”,要注意,糖尿病足或已纏上身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最擔心的併發症之一,但很多人往往等到腳部出現潰瘍、感染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其實,在糖尿病足發展的早期,身體會發出一些”求.救信號”。如果能及時捕捉到這些信號,就能避免更嚴重的後果。

一、腳部感覺異常——神經在”求.救”

1、麻木或刺痛感

這是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典型表現。高血糖會損傷神經纖維,導致腳部出現像”螞蟻爬”或”針紮”的感覺,尤其在夜間更明顯。

2、溫度感知下降

洗腳時對水溫不敏感,容易燙傷卻不自知。或者夏天光腳走路,被石子劃傷卻沒感覺。

3、觸覺變遲鈍

穿襪子時感覺不到布料的摩擦,甚至踩到尖銳物體也察覺不到疼痛。

二、皮膚和指甲的變化——血液迴圈在”告急”

1、皮膚乾燥、脫屑

由於自主神經受損,腳部汗腺分泌減少,皮膚會異常乾燥,甚至出現皸裂,增加感染風險。

2、腳趾甲變厚、變色

血液迴圈變差會導致指甲營養不良,容易變厚、發黃,甚至出現真菌感染。

3、毛髮減少

腳背或腳趾的毛髮突然變少或消失,可能是局部供血不足的表現。

三、腳部形態和顏色的改變——血管在”預警”

1、腳部腫脹

如果發現腳踝或腳背莫名腫脹,按下去有凹陷,可能是血液迴圈不良或輕度感染。

2、皮膚顏色異常

腳部皮膚發紅、發紫或蒼白,尤其是抬高時變白、下垂時變紫紅,提示血管功能受損。

3、足弓變形

長期神經病變可能導致足部肌肉萎縮,出現”爪形趾”或足弓塌陷,影響正常行走。

四、傷口癒合緩慢——感染風險在”飆升”

1、小傷口久治不愈

普通人幾天就能好的小劃傷,糖尿病患者可能幾周都不見好轉,甚至逐漸擴大。

2、出現不明水泡或潰瘍

沒有明顯外傷的情況下,腳底或腳趾間突然出現水泡,或者皮膚破潰形成潰瘍。

3、腳部發熱或發冷

局部溫度異常升高可能是感染的徵兆,而持續發冷則提示血液迴圈嚴重障礙。

如何預防糖尿病足?

1、每天檢查雙腳

養成習慣,用鏡子檢查腳底、腳趾縫等容易忽略的部位,發現異常及時就醫。

2、選擇合適的鞋襪

避免穿太緊的鞋子,襪子選擇無縫、透氣的材質,減少摩擦和悶熱。

3、科學控制血糖

保持血糖穩定是預防併發症的基礎,定期監測糖化血紅蛋白(HbA1c)。

4、正確處理腳部問題

不要自行修剪雞眼或老繭,洗腳水溫控制在37℃左右,擦幹後適當塗抹保濕霜。

糖尿病足的發展往往是1個漸進的過程,早期干預可以避免截肢等嚴重後果。如果發現上述任何信號,別猶豫,儘快去醫院做專業檢查。記住,你的雙腳承載著整個身體的重量,值得你格外呵護!

您可能感興趣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 Advertisment -
AD2

最多人閱讀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