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位糖友發現腳底總像踩棉花,起初沒在意,直到腳趾發黑才就醫,結果確診糖尿病足差點截肢。其實糖尿病足在發作前,身體早就給出過多次”求.救信號”,只是很多人沒當回事。
一、5個容易被忽視的危險信號
1、腳部感覺異常
像穿了隱形襪子一樣發麻,或者有螞蟻爬行的刺痛感。這是高血糖損傷神經的典型表現,醫學上稱為”周圍神經病變”。
2、皮膚顏色變化
腳部皮膚出現不正常的蒼白、發紫或發黑。特別是腳趾縫和腳後跟,這些部位血液迴圈較差,最容易出現缺血性改變。
3、傷口難以癒合
1個小水泡或擦傷,兩周都不見好。高血糖會破壞血管和免疫系統,導致傷口修復能力大幅下降。
4、腳型莫名改變
足弓變平、腳趾彎曲(錘狀趾),這些畸形變化說明肌肉神經已經受損。
5、溫度感知失靈
明明水溫很燙卻感覺不到,或者雙腳持續發涼。溫度覺喪失往往是糖尿病足的前兆。
二、為什麼雙腳最先遭殃?
1、解剖結構特殊
雙腳離心髒最遠,血液迴圈本就較差,加上要承受全身重量,容易發生微循環障礙。
2、神經分佈密集
足部有豐富的神經末梢,高血糖會優先損傷這些細小神經纖維。
3、日常關注度低
很多人洗腳時都是隨便沖沖,很少認真檢查腳底和趾縫。
三、預防比治療更重要
1、每日必做足部檢查
準備一面小鏡子,重點觀察腳底、趾縫和足跟。發現傷口及時處理,不要自行挑破水泡。
2、選擇正確的洗腳方式
水溫控制在37℃以下(用手肘試溫更准),洗完後要徹底擦幹趾縫。
3、鞋子要講究
下午腳部腫脹時去買鞋,選擇圓頭、透氣款,新鞋穿1-2小時就要檢查有無磨紅。
4、修剪指甲有學問
洗完腳後趁指甲柔軟時修剪,要平著剪不要修圓弧形,避免嵌甲。
5、控制血糖是根本
空腹血糖控制在7mmol/L以下,餐後血糖不超過10mmol/L,能顯著降低併發症風險。
四、已經出現症狀怎麼辦?
1、立即就醫別拖延
發現傷口超過3天不癒合,或出現紅腫熱痛,24小時內必須就診。
2、停止這些危險行為
不要用熱水袋暖腳,不要光腳走路,不要自行處理雞眼和老繭。
3、專業治療很關鍵
血管造影、清創術、負壓引流等專業手段,能最大限度保肢。
記住:糖尿病足的發展往往悄無聲息,等感覺到疼痛時可能已經錯過最佳治療期。從今天開始,請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雙腳,每天花3分鐘做個足部”安檢”,別讓疏忽釀成大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