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26 7 月, 2025
主頁健康熱點直腸癌一查就是中晚期?提醒...

直腸癌一查就是中晚期?提醒:出現這些症狀,通常不太樂觀

“最近總是大便帶血,應該只是痔瘡吧?”很多人抱著這樣的僥倖心理,直到體檢報告上出現”直腸占位”4個字才追悔莫及。直腸癌這個”隱形殺手”,早期症狀實在太會偽裝,等出現明顯不適時,往往已經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一、為什麼直腸癌發現就是中晚期?

1、症狀太會”偽裝”

便血、排便習慣改變這些早期信號,90%的人會誤認為是痔瘡或腸炎。直腸距離肛門近,腫瘤刺激產生的便意感,常被當作”最近吃壞了肚子”。

2、體檢專案選錯了

常規體檢中的腹部B超根本看不到直腸,連最基礎的大便隱血檢查,也有超過60%的人選擇放棄。等腫瘤長到腸鏡可見的大小,通常已經發展2-3年。

3、年輕人更容易忽視

30-40歲人群自認為”癌症很遠”,出現症狀後平均拖延8個月才就醫。臨床數據顯示,年輕直腸癌患者的惡性程度往往更高。

二、這些症狀出現就要警惕

1、排便習慣突然改變

持續兩周以上的腹瀉便秘交替、排便不盡感、大便變細(像鉛筆一樣細)要特別注意。腫瘤佔據腸腔空間會導致這些典型改變。

2、便血千萬別自我診斷

痔瘡出血是鮮紅色、浮在糞便表面;直腸癌出血是暗紅色,常混在糞便中,可能伴有黏液。但普通人很難準確區分,任何便血都值得做腸鏡。

3、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

半年內體重減輕超過5公斤,又沒有刻意減肥,可能是腫瘤消耗能量的信號。伴隨貧血、乏力時更要警惕。

4、下腹部持續隱痛

腫瘤引發腸梗阻時會出現絞痛,但更多時候是定位模糊的隱痛或墜脹感,容易被當作”腸胃不適”。

三、3類人建議立即做篩查

1、有家族遺傳史者

直系親屬有腸癌病史的人,發病風險比普通人高3-5倍。建議從40歲開始每年做糞便DNA檢測,每5年做一次腸鏡。

2、長期炎症性腸病患者

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等患者,腸道長期處於炎症狀態,癌變風險隨病程逐年遞增。

3、生活習慣高危人群

長期吸煙、嗜好紅肉加工食品、缺乏運動的人群,即使沒有症狀,也應在45歲後做篩查。

四、科學預防記住這幾點

1、篩查比治療更重要

普通人群45歲起每10年做1次腸鏡,高風險人群要提前到40歲。糞便隱血檢測每年1次,能發現50%以上的早期病變。

2、飲食調整立竿見影

每天攝入30克膳食纖維(約等於1碗燕麥+2個蘋果),用白肉替代紅肉,少吃燒烤醃漬食品,能降低30%發病風險。

3、運動是天然防癌藥

每週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游泳),可使腸癌風險下降25%。久坐人群每1小時要起身活動3分鐘。

4、控制腰圍就是保命

腰圍每增加1釐米,腸癌風險增加2%。男性應控制在85釐米以下,女性80釐米以下。

別讓”難為情”耽誤了早診早治的機會。肛門指檢這個簡單的檢查,醫生3分鐘就能完成,卻能發現70%的直腸癌。當身體發出異常信號時,最危險的做法就是自我診斷和拖延。記住:在癌症面前,過度警惕永遠好過追悔莫及。

您可能感興趣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 Advertisment -
AD2

最多人閱讀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