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瘡這個難言之隱,早已不是中老年人的”專利”。最近門診數據顯示,20-30歲的年輕患者比例正在悄然攀升。究竟是什麼讓這個”老年病”提前找上了年輕人?讓我們一探究竟。
一、為什麼痔瘡開始”年輕化”?
1、久坐不動的工作方式
現代職場人平均每天坐著的時間超過8小時。長時間保持坐姿會導致盆腔靜脈回流受阻,肛門部位血液迴圈不暢,最終誘發痔瘡。
2、如廁習慣的改變
智能手機的普及讓很多人養成了”帶手機上廁所”的習慣。排便時間從原來的幾分鐘延長到十幾分鐘甚至更久,給肛門造成持續壓力。
3、飲食結構的西化
外賣文化盛行,年輕人攝入的膳食纖維明顯不足。高油高鹽的飲食容易導致便秘,而便秘正是誘發痔瘡的重要因素。
二、年輕人特有的4個高危因素
1、熬夜成常態
長期熬夜會導致內分泌紊亂,腸道蠕動功能下降。淩晨兩三點還在刷手機的年輕人,第二天往往面臨排便困難的困擾。
2、健身方式不當
深蹲、硬拉等力量訓練時,如果屏氣用力過猛,會使腹壓驟增,靜脈回流受阻,這也是健身房常客容易”中招”的原因。
3、酒精刺激
週末的聚會狂歡往往伴隨著過量飲酒。酒精會使血管擴張,加重痔靜脈淤血,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酒後會出現肛門不適。
4、壓力過大
工作壓力會導致自主神經紊亂,影響腸道正常蠕動。很多年輕患者都是在專案衝刺期出現症狀加重的現象。
三、容易被忽視的早期信號
1、排便後衛生紙帶血
這是內痔最早期的表現,很多人誤以為是”上火”而錯過最佳干預時機。
2、肛門瘙癢感
痔靜脈曲張會導致分泌物增多,刺激肛周皮膚產生瘙癢,這個症狀往往被輕視。
3、排便不盡感
內痔腫脹會讓人產生”沒排乾淨”的錯覺,導致如廁時間延長,形成惡性循環。
4、輕微墜脹感
久坐後肛門部位出現的輕微墜脹,可能是痔瘡發出的早期預警。
四、科學預防的5個關鍵點
1、調整如廁時間
將排便時間控制在5分鐘以內,避免如廁時玩手機。建議養成晨起後排便的生物鐘。
2、增加膳食纖維
每天保證25-30克膳食纖維攝入,燕麥、火龍果、西梅等都是不錯的選擇。同時要保證足夠的飲水量。
3、避免久坐不動
每坐1小時就起身活動5分鐘,簡單的伸展運動就能改善盆腔血液迴圈。
4、注意肛門清潔
便後用溫水清洗比用紙擦拭更溫和,也可以準備專門的清潔濕巾。
5、適度運動
快走、游泳等有氧運動能促進腸道蠕動,但要避免過度屏氣的力量訓練。
痔瘡雖然常見,但絕不是必須忍受的”小毛病”。改變生活方式往往比藥物治療更有效。記住,預防永遠勝於治療,今天的習慣決定了明天的健康。當身體發出信號時,及時調整才是明智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