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頭刷手機時突然頭暈目眩,很多人第一反應是頸椎病犯了。但你可能不知道,頸椎問題有時會偽裝成高血壓,讓人誤診誤治。醫學上把這種特殊類型稱為”頸源性高血壓”,約占繼發性高血壓的15%-20%。

一、頸源性高血壓的典型症狀
1、頭痛位置很特別
後腦勺到太陽穴區域的脹痛,早晨起床時最明顯。這種頭痛與普通高血壓的頭部悶脹感不同,轉動脖子時疼痛會加重。
2、血壓波動有規律
血壓升高多出現在頸部勞累後,比如長時間低頭工作後。休息或按摩頸部後,血壓會有明顯回落,這是與原發性高血壓最大的區別。
3、伴隨頸椎病症狀
同時出現手麻、肩背僵硬、轉頭時哢哢響等典型頸椎病表現。約有63%的頸源性高血壓患者會先出現頸椎不適。
二、容易混淆的3種情況
1、與原發性高血壓的區別
普通高血壓患者降壓藥效果穩定,而頸源性高血壓服用降壓藥後,血壓仍會反復波動。
2、與耳石症眩暈的差異
雖然都會頭暈,但耳石症引發的眩暈多在特定體位出現,持續時間短,通常不超過1分鐘。
3、與腦供血不足的區分
腦供血不足多伴隨視力模糊、言語不清等神經症狀,頸源性高血壓則以血壓異常為主要表現。
三、頸椎影響血壓的3大機制
1、椎動脈受壓理論
錯位的頸椎壓迫椎動脈,導致腦幹供血不足,身體通過升高血壓來代償性增加血流。
2、交感神經刺激學說
頸椎病變刺激頸交感神經節,引起血管異常收縮,最終導致血壓升高。
3、肌肉緊張連鎖反應
頸部肌肉持續緊張會壓迫血管和神經,形成”肌肉緊張-缺血-更緊張”的惡性循環。

四、自測風險的4個動作
1、低頭摸鎖骨
下巴能輕鬆碰到鎖骨說明頸椎曲度尚可,若距離超過3橫指需警惕。
2、轉頭看肩膀
向左/右轉頭時,下巴應能碰到肩峰,達不到可能提示頸椎活動受限。
3、仰頭看天花板
健康頸椎可後仰60度以上,若後仰時出現手麻或頭暈要當心。
4、按壓風池穴
用拇指按壓,若引發明顯頭痛或血壓波動需重視。
五、科學應對的5個建議
1、先確診再治療
通過頸椎MRI+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明確病因,避免盲目服用降壓藥。
2、針對性頸椎康復
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牽引、手法複位等治療,改善頸椎生理曲度。
3、調整日常姿勢
使用電腦時保持視線平視螢幕,手機舉到與眼睛同高,每30分鐘活動頸部。
4、強化頸部肌肉
練習”米字操”(用下巴寫米字)、彈力帶抗阻訓練等,增強肌肉保護作用。
5、睡眠姿勢優化
選用7-9cm高度的護頸枕,避免俯臥睡姿,側臥時保持頭頸與脊柱成直線。

當頸椎問題和高血壓同時出現時,千萬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臨床數據顯示,正確治療頸椎問題後,約71%的頸源性高血壓患者血壓可恢復正常。下次測血壓升高時,不妨先活動下脖子,也許轉轉頭就能找到真正的病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