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健康熱點為什麼一到醫院就要抽血?醫...

為什麼一到醫院就要抽血?醫生揭秘:抽出來的血,最終去了哪里?

每次去醫院,總逃不過那個熟悉的流程——護士小姐姐溫柔地說:”來,抽個血檢查一下。”看著鮮紅的血液緩緩流入試管,你有沒有好奇過:這些血最終去了哪里?今天我們就來揭開這個醫院裏最神秘的”血液之旅”。

一、為什麼看病總要抽血?3個關鍵原因

1、血液是身體的”情報員”

血液在全身迴圈流動,攜帶著各個器官的狀態資訊。通過分析血液成分變化,醫生能快速判斷身體哪里出了問題,比B超、CT等檢查更早發現問題。

2、常規檢查的”基礎套餐”

血常規能反映感染、貧血等情況;肝功能、腎功能檢查需要血液樣本;血糖、血脂檢測更離不開血液。這些基礎檢查對診斷至關重要。

3、動態監測治療效果的”晴雨錶”

治療過程中,醫生需要通過定期抽血來觀察指標變化,判斷治療方案是否有效,及時調整用藥。

二、抽出來的血經歷了什麼?4個處理環節

1、貼標籤:身份確認最關鍵

每管血都會立即貼上專屬條碼,包含患者資訊、檢查專案等。這個步驟絕對不能錯,否則可能造成嚴重後果。

2、離心分離:血液的”分家”時刻

血液送到檢驗科後,會放入離心機高速旋轉,將血細胞和血清/血漿分離,方便進行不同專案的檢測。

3、儀器分析:高科技”讀血術”

現代檢驗設備能在很短時間內完成數十項指標的檢測,有些精密儀器甚至能檢測到微量物質。

4、特殊處理:部分血液的”特殊使命”

需要培養的血液樣本會放入恒溫箱;做基因檢測的樣本會低溫保存;輸血用的血液要經過嚴格篩查。

三、那些關於抽血的冷知識

1、不同顏色管子的秘密

紫色管:血常規檢查。

紅色管:生化檢查。

藍色管:凝血功能。

綠色管:急診生化。

黑色管:血沉檢查。

2、為什麼每次要抽好幾管?

不同檢查專案需要不同的血液成分,有的要全血,有的要血清,有的要抗凝血,所以需要分裝在不同試管中。

3、剩餘血液去哪兒了?

完成檢測後,血液樣本會在規定溫度下保存7-15天,以備復查。過期後會作為醫療廢物進行專業處理。

四、如何讓抽血變得更輕鬆?

1、抽血前可以適量喝水,避免血液過於黏稠。

2、害怕針頭的話,可以提前告訴護士,她們有辦法幫你分散注意力。

3、抽血後按壓時間要足夠,避免出現淤青。

4、如果容易頭暈,可以提前準備些糖果。

抽血雖然看起來有點嚇人,但確實是現代醫學不可或缺的診斷手段。這些”離家出走”的血液,最終都變成了守護我們健康的重要數據。

您可能感興趣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 Advertisment -
AD2

最多人閱讀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