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健康熱點海鮮是慢性腎炎“推進器”?...

海鮮是慢性腎炎“推進器”?勸告:要控制腎炎,牢記“2吃2不吃”

最近有位腎友在復查時發現指標異常,醫生一問才知道他連續吃了一周的海鮮大餐。這可不是個例,很多腎友都栽在了”吃”這個坑裏。海鮮雖好,但對腎臟來說可能是個甜蜜的負擔。今天咱們就來聊聊,慢性腎炎患者該怎麼聰明地吃海鮮。

一、海鮮為何成了腎臟”甜蜜負擔”

1、高蛋白是把雙刃劍

海鮮的優質蛋白本是好東西,但腎臟功能受損時,過多蛋白質會增加腎臟過濾負擔。特別是急性發作期,更要嚴格控制。

2、嘌呤含量暗藏風險

部分海鮮嘌呤含量較高,代謝後產生的尿酸可能加重腎臟排泄壓力,長期可能誘發痛風性腎病。

3、重金屬污染需警惕

近海養殖的海鮮可能蓄積重金屬,這些都需要腎臟來代謝排出,對已經受損的腎臟無疑是雪上加霜。

二、這2類海鮮可以放心吃

1、低嘌呤白肉魚

鱈魚、鱸魚等白肉魚嘌呤含量較低,每週吃2-3次,每次不超過100克是安全範圍。清蒸是最佳烹飪方式。

2、優質蛋白代表

海參、海蜇等海鮮蛋白質分子較小,更易消化吸收。注意選擇正規管道產品,避免鹽漬加工過度的。

三、這2類海鮮要拉入黑名單

1、帶殼類海鮮

螃蟹、龍蝦等甲殼類嘌呤含量是魚類的2-3倍,特別是蟹黃、蝦頭部位,再饞也要忍住。

2、醃制海產品

鹹魚、魚幹等醃制加工過程中鹽分超標,還可能產生亞硝酸鹽,對腎臟和血壓都是雙重打擊。

四、聰明吃海鮮的3個技巧

1、搭配利尿食材

烹飪時加入冬瓜、薏米等利尿食材,幫助代謝廢物排出。

2、控制食用頻率

穩定期每週不超過2次,每次控制在掌心大小的份量。

3、優選烹飪方式

午餐時段食用最佳,採用清蒸、白灼等少油少鹽的烹飪方法。

腎臟是我們身體的”淨水器”,慢性腎炎患者更要懂得”挑食”的藝術。記住這個原則:優質蛋白適量吃,高嘌呤的繞著走,醃制加工要拒絕。現在就開始調整飲食結構,你的腎臟會感謝你的明智選擇!

您可能感興趣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 Advertisment -
AD2

最多人閱讀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