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大媽吃了浸泡兩天的木耳後,次日就被送進ICU搶.救。看似無害的木耳,怎麼突然就成了”餐桌殺手”?
一、木耳變”毒耳”的罪魁禍首
1、米酵菌酸在作祟
泡發過久的木耳會產生米酵菌酸,這種毒素耐高溫,普通烹飪根本無法破壞。它專門攻擊肝臟,1毫克就能放倒1個成年人。
2、細菌的狂歡派對
濕潤環境是細菌繁殖的溫床。實驗顯示,室溫下泡發24小時的木耳,細菌數量暴漲300倍!
二、這些泡發雷區千萬別踩
1、時間控制要精准
冷水泡發別超4小時,熱水泡發30分鐘足夠。泡到耳片舒展就要立即撈出。
2、容器選擇有講究
別用不銹鋼或塑膠盆!玻璃或陶瓷器皿更安全,記得加蓋防塵。
3、存放條件要嚴格
泡好的木耳如果2小時內不用,必須放冰箱冷藏,且不超過24小時。
三、中毒後的黃金自救法
1、識別早期症狀
噁心嘔吐、頭暈乏力、黃疸出現,這3個信號連在一起就要警惕。
2、急救兩步走
立即催吐並保留食物樣本,就醫時帶上泡發容器協助醫生判斷。
四、這些食物也有泡發風險
1、銀耳
同樣會產生米酵菌酸,泡發時間建議控制在3小時內。
2、腐竹
蛋白質含量高,泡發超過6小時易滋生肉毒桿菌。
3、香菇
菌褶部位容易藏匿細菌,泡發後要反復沖洗褶皺處。
記住這個安全口訣:”泡前洗手器具淨,時間嚴格控制好,冰箱存放不過夜,異味變色馬上扔”。食品安全無小事,轉發提醒家人朋友,讓美味遠離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