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刷手機時突然手指發麻,你以為只是壓到了?晨起發現半邊臉麻麻的,還以為是睡姿不對?這些容易被忽視的”小症狀”,可能是血管在拉警.報!血栓這個隱形殺手,最喜歡用”發麻”這種溫和的方式打招呼。
一、這兩種發麻最危險
1、單側肢體麻木
突然出現半邊身體麻木,像穿了層薄紗。特別是伴隨拿東西掉地、走路拖腳的情況,說明運動神經供血已經受影響。血栓堵塞了大腦運動區的血管,神經細胞正在缺氧。
2、面部不對稱麻木
照鏡子發現一邊嘴角下垂,喝水會漏,笑容變得僵硬。這種”面具臉”特徵,往往是頸動脈或腦幹血管出現栓塞的信號。血栓阻礙了面部神經的營養供應。
二、血栓形成的三大誘因
1、血液粘稠度過高
長期喝水不足,血液像濃縮果汁般粘稠。紅細胞抱團形成微小血栓,就像水管裏的水垢慢慢堆積。
2、血管內皮損傷
高血壓、高血糖就像砂紙,每天都在磨損血管內壁。破損處會吸引血小板來”補漏”,反而形成血栓的溫床。
3、血流速度減慢
久坐8小時,小腿肌肉泵停止工作。血液在下肢靜脈淤積,逐漸形成”血豆腐”。突然站立時,這些血栓可能集體”出遊”。
三、三個動作自測血栓風險
1、抬腿測試
平躺抬高雙腿45度,觀察腳掌顏色。如果一側明顯蒼白,提示動脈供血不足。
2、握拳試驗
用力握拳30秒後鬆開,觀察手掌恢復血色的速度。超過3秒說明微循環障礙。
3、語言測試
快速重複”十四是十四”,出現口齒不清要警惕。大腦語言中樞對缺血極其敏感。
四、預防血栓的黃金法則
1、每天喝夠8杯水
尤其晨起和睡前各一杯溫水,相當於給血管做”內部清洗”。但腎功能不全者要遵醫囑控制飲水量。
2、每坐1小時動3分鐘
簡單踮腳尖就能啟動小腿肌肉泵,促進下肢血液回流。辦公族可以設置久坐提醒。
3、多吃”血管清道夫”
洋蔥、黑木耳、深海魚富含天然抗凝成分。但正在服用抗凝藥物者需諮詢醫生。
4、控制三高指標
血壓超過140/90、空腹血糖高於6.1、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超過3.4,都是血栓的”好朋友”。
血管老化從30歲就開始了,別等救護車鳴笛才想起保養。今天開始改掉久坐習慣,把水杯放在視線範圍內,晚餐多加一道涼拌黑木耳。記住,身體發出的每個微小信號,都是它在努力自救的呼救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