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廁所發現便血,心裏咯噔一下?先別急著百度嚇自己!便血這個”紅色警.報”確實要重視,但真不一定是腸癌。臨床數據顯示,90%的便血其實都是”虛驚一場”。今天教你用”傻瓜式”辨別法,在家就能初步判斷風險等級。
一、看顏色:血色的”摩斯密碼”
1、鮮紅色:血滴在表面
像油漆未幹似的鮮紅血跡,多來自肛門直腸。痔瘡發作時常見便後滴血,血液不會與大便混合。肛裂出血會伴隨便時刀割樣疼痛。
2、暗紅色:與便便”難捨難分”
血液與大便充分混合呈暗紅色,可能提示腸道中段出血。潰瘍性結腸炎會出現黏液膿血便,像草莓醬般黏稠。
3、柏油樣:危險的”黑科技”
上消化道出血經消化後會變成柏油樣黑便,黏稠發亮像鋪馬路用的煤渣。胃癌、胃潰瘍都可能引起,往往伴有貧血症狀。
二、觀症狀:身體的”附加提示”
1、疼痛位置導航
痔瘡肛裂的疼痛集中在肛門,排便時加重;腸癌可能表現為下腹部隱痛,且呈現持續性。
2、體重變化預警
如果半年內無緣無故瘦了10斤以上,要特別警惕。痔瘡一般不會影響體重,但腫瘤會消耗身體能量。
3、排便習慣改變
突然出現便秘腹瀉交替、裏急後重(有便意卻排不出),或大便變細如鉛筆,都值得關注。
三、查頻率:出血的”時間密碼”
1、偶發性出血
吃辣喝酒後偶爾出血,改善飲食就緩解,多為痔瘡。妊娠期女性因腹壓增高,容易出現暫時性痔瘡出血。
2、持續性出血
連續兩周以上便血,即便沒有疼痛也要重視。有些腸癌早期就是無痛性便血,容易讓人放鬆警惕。
3、伴隨性出血
便血同時出現發熱、乏力、噁心嘔吐,說明可能存在感染或嚴重病變,不要拖延就醫。
特別提醒:50歲以上人群首次便血,建議直接做腸鏡排查。有腸癌家族史的,篩查年齡要提前到40歲。現在很多醫院有無痛腸鏡,睡一覺就檢查完了。記住,便血不是病,是身體發的”求.救信號”。與其自己嚇自己,不如花半小時做個檢查求個安心。健康這件事,永遠不怕”小題大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