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29 7 月, 2025
主頁健康熱點便血以為是痔瘡,不料卻是腸...

便血以為是痔瘡,不料卻是腸癌!痔瘡與腸癌便血的區別,要清楚

便血時還在自我診斷是”上火痔瘡”?這個危險信號可能被90%的人忽略了!有位35歲的程式員連續半年便血,一直當痔瘡治療,直到腹痛難忍才查出直腸癌。其實這兩種情況的便血大有不同,學會區分能救.命。

一、顏色裏的健康密碼

1、鮮紅色:痔瘡的典型信號

血液附著在糞便表面或手紙上,呈鮮紅色,可能伴有肛門疼痛或瘙癢。這種出血通常發生在排便過程中,量少但反復出現。

2、暗紅色:危險的腸道警.報

血液與糞便混合,顏色偏暗紅或呈柏油樣,可能混有黏液。這種出血往往提示出血部位在結腸或直腸較高位置,需要高度警惕。

二、伴隨症狀暗藏玄機

1、痔瘡的”專屬提示”

肛門區域有明顯異物感或腫脹感,排便時疼痛加劇但便後緩解。可能觀察到肛門周圍有柔軟的小肉團,按壓會有輕微痛感。

2、腸癌的”危險組合”

除了便血,還可能出現排便習慣改變(如便秘腹瀉交替)、莫名消瘦、持續腹痛。晚期可能出現貧血症狀,如頭暈、乏力等。

三、發病群體的關鍵差異

1、痔瘡更”偏愛”這些人

長期久坐的上班族、孕期女性、習慣性便秘人群。發病年齡多在20-50歲,症狀時輕時重,與飲食作息明顯相關。

2、腸癌的”高危名單”

45歲以上人群風險顯著上升,有腸道息肉病史或家族腸癌史者要格外注意。長期高脂低纖維飲食、吸煙酗酒也會增加風險。

四、必須牢記的就醫信號

1、這些情況要立即檢查

便血持續超過2周,血色暗紅或伴有黏液。出現不明原因體重下降(3個月內減重超過5公斤)。排便習慣突然改變且持續存在。

2、篩查手段要知道

肛門指檢能發現80%的直腸癌,腸鏡是診斷金標準。45歲以上建議每5年做一次腸鏡,高危人群應該提前到40歲開始篩查。

別讓”十人九痔”的誤區耽誤了病情!那位程式員後來做了手術,他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早點做腸鏡檢查。記住,便血從來都不是小事,特別是當它帶著這些危險信號時。現在就去提醒你關心的人,也許這份知識就能挽救1個生命。

您可能感興趣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 Advertisment -
AD2

最多人閱讀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