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健康熱點不痛不癢,為何會得皮膚癌?...

不痛不癢,為何會得皮膚癌?提醒:早期4個跡象,很多人都忽視了

皮膚上那個不痛不癢的小斑點,可能正在悄悄醞釀一場”無聲風暴”。最近門診遇到位30歲的程式員,後頸處有個米粒大的褐色斑塊,兩年都沒變化,體檢時醫生卻建議立即切除——病理結果顯示是基底細胞癌早期。這種”安靜”的皮膚病變,往往比疼痛紅腫的傷口更危險。

一、皮膚癌的隱匿信號

1、不對稱的色素痣

普通痣邊緣光滑對稱,而惡性黑色素瘤常呈不規則形狀。有個簡單判斷法:用透明尺對著痣畫十字,四個象限若明顯不對稱就要警惕。

2、顏色異常的斑塊

正常痣顏色均勻,癌變斑塊可能出現棕、黑、紅、白等多種顏色混雜。特別注意突然變黑的痣,或是紅色鱗屑狀斑塊。

3、緩慢擴大的皮損

皮膚癌生長速度其實不快,很多患者回憶病變處”好像五年前就有”。直徑超過6毫米的皮損,或持續增大的斑塊都值得關注。

4、表面變化的角質

有些鱗狀細胞癌初期就像塊頑固的”老繭”,表面粗糙伴有痂皮,摳掉後又會反復結痂。

二、最易被忽視的高危部位

1、頭皮

頭髮遮擋導致難以自查,建議每月用兩面鏡子配合檢查。有位患者就是理髮時被髮型師發現頭頂異常斑塊。

2、指甲床

指甲下的黑色豎線可能是黑色素瘤,容易被誤認為淤血。如果黑線寬度超過3毫米或顏色不均要就醫。

3、足底和手掌

這些部位角質層厚,病變初期往往不痛不癢。注意突然出現的黑色斑塊或潰瘍面。

4、耳後和會陰

日常清潔時容易忽略的隱蔽部位,需要借助鏡子定期檢查。

三、皮膚自檢的正確方法

1、選在光線充足的浴室

沐浴後皮膚濕潤狀態更易觀察細節,配合手持鏡檢查全身。

2、按固定順序檢查

可以從面部開始,依次檢查頸部、軀幹、四肢,最後是隱蔽部位,避免遺漏。

3、注意拍照對比

每月在相同光線角度拍攝可疑皮損,更容易發現細微變化。

4、專業檢查不能少

40歲以上人群建議每年做一次皮膚鏡檢測,有家族史者應縮短至半年。

四、預防勝於治療的要點

1、避免紫外線暴曬

上午10點至下午4點的強光時段要特別防護,陰天也要塗抹防曬產品。

2、警惕慢性刺激

長期不愈的傷口、反復摩擦部位的痣,癌變風險會顯著增加。

3、增強免疫力

保證充足睡眠和均衡營養,免疫系統是清除異常細胞的天然屏障。

4、控制特殊藥物

某些免疫抑制劑可能增加皮膚癌風險,用藥期間要加強皮膚監測。

那位程式員患者現在每三個月復查一次,他說:”原來健康真的藏在細節裏。”皮膚就像身體的顯示器,那些不痛不癢的變化,可能是最重要的預警信號。養成定期自查的習慣,發現問題及時就醫,才是對抗皮膚癌最有效的方式。

您可能感興趣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 Advertisment -
AD2

最多人閱讀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