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刷朋友圈,又看到大學室友小美髮了條狀態:”結婚五年,他連我的生日都記不住,這種婚姻還有什麼意義?”配圖是一張空蕩蕩的餐桌和角落裏沒拆封的蛋糕盒。這已經是她今年第三次發類似內容了。
有趣的是,三個月前她剛發過:”老公居然記得我隨口提過想要的口紅色號!果然好男人都是別人家的。”當時評論區一片”檸檬精”表情包。這種反復橫跳的狀態,像極了我們身邊大多數婚姻不幸卻始終不改變的夫妻。
01
抱怨是婚姻裏最安全的出口
心理學上有個”受害者心態”理論:當人長期處於不滿卻無力改變時,會不自覺地強化自己的受害者角色。婚姻中的抱怨者往往陷入這樣的迴圈:抱怨→獲得同情→暫時緩解痛苦→繼續維持現狀。
有位諮詢者曾向我傾訴:”我知道他改不了,但至少說出來心裏舒服點。”有趣的是,當她嘗試停止抱怨一周後,丈夫反而主動問她:”最近怎麼不念叨我了?”
02
改變意味著要面對三個殘酷真相
為什麼我們寧願抱怨十年也不願改變一天?因為改變需要直面三個很多人不願承認的事實:
第一,你的婚姻現狀有你一半”功勞”。那個不做家務的丈夫,可能是你事事包攬慣出來的;那個冷漠的妻子,或許是你長期忽視她情感需求的結果。
第二,離開舒適區比忍受痛苦更可怕。就像明知健身房能減肥,卻選擇繼續抱怨體重秤數字的人一樣,很多人害怕改變帶來的不確定性。
第三,你遠沒有自己想的那麼無辜。有位妻子抱怨丈夫應酬多,後來發現是她總用”工作狂”標籤否定丈夫的每一次家庭參與,導致對方越來越逃避回家。
03
停止抱怨的夫妻後來都怎麼樣了?
觀察上百對婚姻諮詢案例後發現,當夫妻中至少一方停止抱怨並開始改變時,會出現三種可能:
關係改善型:一位丈夫開始記錄妻子提到的生活細節,三個月後妻子不知不覺減少了80%的抱怨。這種正向迴圈往往始於微小的改變。
和平分手型:有對夫妻停止互相指責後,反而冷靜地發現彼此要的人生根本不同,友好離婚後都找到了更合適的伴侶。
單方成長型:即使另一方不改變,停止抱怨的那方也會獲得意想不到的成長。有位女士不再抱怨丈夫不管孩子後,發現自己教育孩子的能力遠超想像。
婚姻治療師約翰·戈特曼說過:”幸福的夫妻不是沒有問題的夫妻,而是不斷修復關係的夫妻。”那些在抖音上曬幸福的銀婚夫婦,鏡頭外也經歷過無數次想掐死對方的衝動。
下次想抱怨伴侶時,試著把”他總是…”換成”我可以…”。這個簡單的句式轉換,往往是婚姻走向新階段的開始。畢竟,改變別人是童話,改變自己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