癡呆屬於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既非傳統意義上的神經病也非精神病,而是由腦部器質性病變導致的認知功能障礙。
1、定義差異:
神經病主要指周圍神經系統結構損傷引發的疾病,如坐骨神經痛;精神病則側重思維情感障礙,如精神分裂症。癡呆的核心是大腦皮層或皮層下結構受損引發的記憶、語言等高級認知功能衰退,屬於獨立分類的神經系統疾病。臨床治療需結合膽鹼酯酶抑制劑如多奈呱齊、NMDA受體拮抗劑如美金剛等藥物延緩進展,同時進行認知訓練和日常生活能力康復。
2、病理基礎:
阿爾茨海默病等癡呆類型存在β-澱粉樣蛋白沉積、神經纖維纏結等特徵性病理改變,與精神病的多巴胺假說等機制截然不同。遺傳因素如APOEε4基因、環境因素如重金屬暴露均可誘發。治療上需針對原發病因,血管性癡呆需控制血壓血糖,路易體癡呆需使用喹硫平等藥物改善幻覺症狀。
3、症狀表現:
癡呆早期以近事遺忘為主,逐漸出現時間空間定向障礙,但患者通常保持病識感;精神病則以妄想幻覺等陽性症狀為特徵。臨床需通過MMSE量表評估,採用非藥物干預如音樂療法、懷舊療法改善情緒,重度躁動可短期使用利培酮等抗精神病藥。
4、診斷標準:
DSM-5將癡呆歸類於神經認知障礙,需通過腦脊液檢測、PET掃描確認生物學標記物,區別於精神病的症狀學診斷。治療方案需多學科協作,神經科醫生主導藥物管理,精神科處理共病抑鬱焦慮,康復師制定個性化訓練計畫。
5、社會認知:
公眾常混淆”神經病”的醫學定義與日常貶義表述。實際護理中需避免歧視性語言,建立安全居家環境如防滑地板、智能藥盒,採用驗證療法等溝通技巧減少患者挫敗感。晚期患者可考慮胃造瘺等支持治療。
日常護理需保證Omega-3脂肪酸深海魚、堅果攝入以延緩腦萎縮,進行太極拳等平衡訓練預防跌倒。建議照料者學習”ABC行為分析法”應對異常行為,定期進行抑鬱篩查。當出現吞咽困難或癲癇發作等併發症時需立即就醫,專業機構可提供臨時託管服務緩解照護壓力。早期診斷和綜合管理能顯著提升患者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