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檢報告上突然出現的”胃息肉”三個字,是不是讓你心裏咯噔一下?先別慌,這可不是什麼洪水猛獸。就像皮膚上會長痣一樣,胃裏偶爾也會冒出些小肉疙瘩。但究竟哪些需要處理,哪些可以和平共處?今天咱們就來好好聊聊胃裏這些”不速之客”。
一、胃息肉的真面目
1、息肉家族大不同
胃息肉主要分為胃底腺息肉、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三大類。前兩種就像溫順的小綿羊,通常相安無事;而腺瘤性息肉則需要重點關照,它有變身”壞分子”的潛力。
2、沉默的住客
大多數胃息肉都是體檢時的意外發現,很少主動惹事。只有長到一定大小才可能出現上腹隱痛、飽脹感這些信號,容易被誤認為是普通胃炎。
二、遇到息肉怎麼辦
1、先做身份鑒定
胃鏡檢查時醫生會取樣活檢,就像給息肉做”DNA檢測”。胃底腺息肉通常小於1cm可以觀察,而腺瘤性息肉哪怕只有5mm也建議處理。
2、切除方式有講究
小的息肉在胃鏡下就能輕鬆摘除,過程類似摘草莓;大於2cm的可能需要分塊切除。不用開刀,住院1-2天就能搞定。
三、術後注意事項
1、飲食要溫柔
切除後前三天適合米湯、藕粉這些”溫柔”食物,之後逐漸過渡到軟爛麵條、蒸蛋。辛辣刺激食物至少忌口兩周。
2、復查不能忘
普通息肉切除後1年復查即可,但腺瘤性息肉需要6個月後就復查。就像定期檢查花園,防止野草再生。
發現胃息肉不必過度緊張,但也不能完全放任不管。現代醫學對付這些小東西已經很有辦法,關鍵是要找專業醫生評估性質。記住,定期胃鏡檢查才是守護胃健康的王道,特別是40歲以上人群,把胃鏡檢查納入體檢清單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