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常被誤解為”手抖病”,其實它的症狀遠比我們想像的複雜。當58歲的張老師開始出現寫字變小、走路變慢時,他以為只是年紀大了,直到後來確診才知道這些也是帕金森的表現。這種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正在影響著越來越多中老年人的生活品質。
一、運動症狀:不只是手抖
1、靜止性震顫
約70%患者會出現手部”搓丸樣”震顫,特點是安靜時明顯,活動時減輕。但要注意,約30%患者可能從不出現震顫症狀。
2、肌肉強直
患者會感覺肢體僵硬,像被”凍住”一樣。醫生檢查時可發現”齒輪樣強直”——活動患者關節時會有頓挫感。
3、運動遲緩
表現為動作啟動困難,面部表情減少(面具臉),寫字越來越小(小寫症),走路時手臂擺動減少。
4、姿勢平衡障礙
中晚期會出現身體前傾、小碎步、容易跌倒,轉身時需要多步完成,臨床上稱為”凍結步態”。
二、非運動症狀:容易被忽視的信號
1、嗅覺減退
約90%患者早期會出現嗅覺減退,往往比運動症狀早5-10年出現,是最早期的預警信號之一。
2、睡眠障礙
表現為夜間大喊大叫、拳打腳踢,醫學上稱為”快速眼動睡眠行為障礙”,是重要的風險標誌。
3、自主神經功能障礙
包括便秘(可能早於運動症狀數年)、體位性低血壓、多汗、排尿困難等。
4、情緒認知變化
約40%患者伴有抑鬱焦慮,部分會出現記憶力減退,晚期可能發展為癡呆。
三、疾病發展的3個階段
1、臨床前期
僅有嗅覺減退、便秘等非運動症狀,腦內多巴胺神經元已開始減少,但尚未影響運動功能。
2、運動症狀期
出現典型的震顫、強直等症狀,通常此時腦內多巴胺神經元已損失60%以上。
3、中晚期
藥物療效減退,出現劑末現象(藥效維持時間縮短)、異動症等併發症,生活自理能力下降。
四、日常管理的4個要點
1、堅持用藥管理
左旋多巴等藥物需要按時服用,避免自行增減劑量。記錄用藥反應,復診時向醫生詳細說明。
2、科學康復訓練
堅持打太極拳、做廣播操等節奏性運動,進行步態訓練、語言訓練,保持關節活動度。
3、家居安全改造
移除地毯等易絆倒物品,浴室加裝扶手,使用防滑墊,選擇容易穿脫的衣物和鞋子。
4、營養支持方案
增加膳食纖維預防便秘,適量補充維生素D,分次少量飲水避免嗆咳。
帕金森病雖然目前無法治好,但通過規範治療和科學管理,患者完全可以保持較好的生活品質。關鍵是要早期識別症狀,及時就醫。如果發現家中長輩有動作變慢、表情減少等情況,別簡單歸因於”老了”,建議儘早就診神經內科。記住,對帕金森病瞭解的越多,我們就越能幫助患者從容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