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看似只是骨頭斷裂,但背後隱藏的健康風險往往被大多數人忽視。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看似簡單卻暗藏玄機的問題,讓你重新認識骨折這件事。
一、骨折為何會威脅生命?
1、脂肪栓塞綜合征
骨折後骨髓中的脂肪滴可能進入血液迴圈,堵塞肺部血管。這種情況雖然發生率不高,但一旦發生就可能危及生命。常見症狀包括呼吸困難、意識模糊等。
2、深靜脈血栓形成
骨折後長期臥床可能導致下肢靜脈血栓。血栓一旦脫落隨血流進入肺部,就會引發肺栓塞。數據顯示,髖部骨折患者發生靜脈血栓的風險高達50%。
3、感染風險
開放性骨折特別容易發生感染。嚴重感染可能導致敗血症,這是骨折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骨折後容易被忽視的3個危險信號
1、持續加重的疼痛
骨折後疼痛本應逐漸減輕,如果疼痛反而加重,可能提示感染、血管損傷等併發症。
2、肢體麻木或刺痛感
這可能是神經損傷的表現,需要及時就醫處理。
3、皮膚顏色改變
肢體發紫或蒼白可能意味著血液迴圈出現問題。
三、特殊人群骨折風險更高
1、骨質疏鬆患者
輕微外傷就可能造成骨折,且癒合速度較慢。
2、糖尿病患者
傷口癒合能力差,感染風險顯著增加。
3、長期服用某些藥物者
部分藥物可能影響骨骼強度或凝血功能。
4、老年人
併發症發生率和死亡率都明顯高於年輕人。
四、骨折後如何降低風險?
1、正確處理傷口
開放性骨折要立即用乾淨敷料覆蓋,避免感染。
2、科學固定傷肢
不要隨意移動傷者,等待專業醫療人員處理。
3、預防血栓形成
在醫生指導下儘早開始適當活動,必要時使用預防性措施。
4、營養支持
保證足夠的蛋白質、鈣和維生素D攝入,促進骨骼癒合。
5、康復訓練
在專業人士指導下進行循序漸進的康復鍛煉。
骨折不是簡單的”骨頭斷了接上就好”,它可能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瞭解這些潛在風險,才能在遇到骨折時做出正確判斷和處理。特別要提醒的是,老年人發生骨折後一定要引起足夠重視,及時就醫並做好後續護理。記住,預防永遠勝於治療,平時注意骨骼健康,加強防護措施,才能最大限度降低骨折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