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鏡檢查報告單上”大腸息肉”四個字,往往讓很多人瞬間手腳冰涼。先別急著腦補最壞結果,其實90%的腸癌都是從這個小東西慢慢演變來的。搞懂這幾個關鍵問題,你就能把癌症風險扼殺在萌芽狀態。
一、息肉和腸癌到底是什麼關係?
1、不是所有息肉都會癌變
就像蘑菇有可食用和有毒之分,息肉也分良性和危險性。常見的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基本不會惡變,真正要警惕的是腺瘤性息肉。
2、癌變需要5-15年時間
從息肉到癌症不是一夜之間的事,通常要經歷”小息肉→大息肉→不典型增生→癌變”的過程。這個時間窗口就是給我們留的救.命機會。
二、哪些息肉必須馬上處理?
1、超過1釐米的息肉
個頭越大風險越高,超過1釐米的腺瘤性息肉癌變幾率可達30%。這類息肉通常需要在內鏡下直接切除。
2、有癌變特徵的息肉
如果病理報告出現”高級別上皮內瘤變”、”絨毛狀結構”等字眼,說明已經站在癌變邊緣,必須徹底清除並密切隨訪。
三、切除息肉後就能高枕無憂?
1、復發率高達30%
很多人以為切完就萬事大吉,其實腸道環境沒改變的話,很可能再長出新息肉。術後1-3年必須復查腸鏡。
2、生活習慣要同步調整
長期高脂低纖飲食、久坐不動、肥胖等因素,都是息肉復發的幫兇。每天30克膳食纖維相當於兩碗雜糧飯的量。
四、普通人該如何預防?
1、40歲起要做第一次腸鏡
即便沒有症狀,40歲也該做基線篩查。如果發現息肉,根據類型決定1-3年復查週期。
2、留意這些報.警信號
大便習慣改變、便血、莫名消瘦等症狀出現時,可能息肉已經長得比較大,千萬別當成普通痔瘡。
記住,腸道是身體的”第二大腦”,它發出的每個信號都值得認真對待。與其整日提心吊膽,不如主動出擊做好篩查。那些在腸鏡下被及時處理掉的息肉,永遠沒機會發展成讓你夜不能寐的腸癌。現在預約個腸鏡檢查,可能就是你這輩子最明智的健康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