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吃完火鍋就跑廁所?大多數人會歸咎於”腸胃敏感”。但若腹瀉持續兩周以上,且出現以下特殊症狀,可能就不是簡單的腸胃問題了。腸道作為人體最長的消化器官,它的異常信號往往被我們誤讀成”小毛病”。
一、腸癌腹瀉的3個危險特徵
1、排便習慣突然改變
原本規律的排便變得紊亂,時而便秘時而腹瀉,特別是出現”鉛筆樣細便”,可能是腫瘤佔據腸腔空間的徵兆。夜間腹瀉更需警惕,正常功能性腹瀉很少在入睡後發作。
2、便血容易被誤判
痔瘡出血鮮紅且附著糞便表面,腸癌出血則多呈暗紅色或果醬色,常與糞便混合。部分患者會出現黏液膿血便,這種特殊的”果凍狀”分泌物是腸道黏膜受損的表現。
3、伴隨消瘦和貧血
一個月內體重下降超過5%就要注意。腫瘤消耗營養會導致持續消瘦,長期慢性出血則引發貧血,常見面色蒼白、爬樓梯氣促等症狀。
二、高危人群自測清單
1、45歲以上中老年群體
腸癌發病率從40歲開始明顯上升,建議45歲後每年做糞便隱血檢測。有家族史的人群篩查年齡要提前10年。
2、長期外賣飲食者
高脂低纖維飲食會延長致癌物與腸黏膜接觸時間。經常吃燒烤、醃制品的人,腸道息肉發生率比常人高3倍。
3、慢性腸道疾病患者
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癌變風險是常人10倍,克羅恩病也會增加風險。這類人群需要更頻繁的腸鏡監測。
三、早篩的3個黃金手段
1、糞便DNA檢測
新型檢測技術能發現腫瘤脫落細胞的基因突變,準確率超90%。居家採樣即可完成,適合作為初篩手段。
2、腸鏡檢查
醫學界公認的”金標準”,能直觀觀察整個結腸情況。無痛腸鏡過程約20分鐘,發現息肉可當場切除。
3、腫瘤標誌物檢測
CEA、CA199等指標異常升高時需警惕,但炎症也可能導致數值波動,要結合其他檢查綜合判斷。
腸道發出的求.救信號,最怕被當成”老毛病”忽視。若出現文中提到的危險症狀,建議在消化內科掛號時直接選擇”便血待查”或”腹瀉待查”專項門診。記住,早期腸癌的5年生存率超90%,而晚期病例不足20%,這個時間差就是生命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