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突然”咯噔”響了一聲,膝蓋又開始隱隱作痛?當上下樓梯變成煎熬,連散步都成了奢望,很多人開始考慮關節置換手術。但躺在手術臺上之前,這些潛在風險你需要心裏有數。
一、感染風險不容小覷
1、手術切口可能發生淺表感染
雖然現在手術室都達到無菌標準,但皮膚表面的細菌仍可能趁虛而入。表現為切口紅腫、滲液,需要及時抗生素治療。
2、深部感染更棘手
假體周圍一旦感染,可能要做二次手術清創。嚴重時甚至要取出假體,等感染控制後再重新植入。
二、假體鬆動讓人頭疼
1、骨水泥型假體可能鬆動
使用骨水泥固定的假體,隨著時間推移可能出現微動。數據顯示10年後鬆動率約5%-10%。
2、生物型假體也有風險
依靠自體骨長入固定的假體,如果骨質條件差或術後負重過早,同樣可能發生移位。
三、血栓形成暗藏殺機
1、下肢深靜脈血栓最常見
術後臥床導致血流緩慢,小腿肌肉泵作用減弱。血栓可能脫落引發肺栓塞,嚴重時會危及生命。
2、需要規範抗凝治療
通常要穿彈力襪、使用抗凝藥物4-6周,並儘早開始康復鍛煉。
四、神經血管意外損傷
1、坐骨神經易受牽拉
髖關節置換時,過度牽拉可能造成神經麻痹。多數能自行恢復,少數需要神經營養藥物。
2、血管損傷雖少見但危險
解剖變異或嚴重黏連時,可能誤傷重要血管,需要血管外科緊急處理。
五、術後關節功能受限
1、僵硬可能持續數月
由於手術創傷和疤痕形成,關節活動度需要循序漸進恢復。堅持康復訓練很關鍵。
2、異位骨化影響活動
有些患者會在軟組織中出現異常骨化,嚴重時需要手術切除。
六、其他少見併發症
1、假體周圍骨折
骨質疏鬆患者可能在假體周圍發生骨折,有時需要加用鋼板固定。
2、假體磨損顆粒病
隨著使用年限增加,假體磨損產生的微粒可能引發骨溶解。
選擇經驗豐富的主刀醫生、做好術前評估、嚴格術後康復,能最大限度規避這些風險。記住任何手術都是在權衡利弊,當保守治療無效時,該做的手術還是不能拖。現在3D列印技術和機器人輔助手術已經讓關節置換更精准安全,不妨和主治醫生詳細聊聊你的顧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