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後的康復期就像一場馬拉松,不是比誰跑得快,而是看誰能堅持到最後。很多老人家好不容易熬過了急性期,卻因為一些看似不起眼的習慣,讓康復效果打了折扣。今天咱們就來聊聊那些康復路上的”隱形絆腳石”。
一、急著下床活動要不得
1、康復訓練要循序漸進
剛能坐起來就急著走路,這種心情可以理解。但受損的神經需要時間重建連接,過早負重可能加重肌肉代償。建議先進行床上肢體活動,等醫生評估後再開始站立訓練。
2、警惕”過度康復綜合征”
有些老人每天練習走路三四個小時,結果出現肌肉疼痛、關節腫脹。康復治療師建議,每次訓練不超過40分鐘,每天2-3次為宜。
3、被動運動也很重要
家屬可以幫助活動患側肢體,每個關節做10-15次屈伸,既能預防關節僵硬,又不會造成負擔。
二、飲食控制不能走極端
1、盲目低鹽有風險
聽說要預防二次中風,有的老人乾脆不吃鹽。其實鈉離子維持著細胞正常功能,突然斷鹽可能導致低鈉血症。每日食鹽控制在4-5克即可。
2、蛋白攝入要充足
擔心血脂高就只吃青菜豆腐,反而會影響神經修復。每天應該保證1-1.2克/公斤體重的優質蛋白,比如魚肉、雞胸肉等。
3、喝水不能嫌麻煩
怕上廁所就不敢喝水?血液黏稠度升高才是真危險。建議每天飲用1500-2000毫升水,可以少量多次飲用。
三、情緒管理別忽視
1、拒絕”自我暗示陷阱”
總把”我好不了”掛在嘴邊,這種心理暗示會影響康復效果。可以每天記錄一個小進步,比如”今天手指能多動一點了”。
2、社交活動不能停
整天悶在房間裏容易抑鬱,每週至少要有3次與人交流的機會,哪怕是和鄰居聊聊天也好。
3、睡眠品質要保證
晚上睡不好白天補覺?晝夜節律紊亂會拖慢康復進程。建議固定作息時間,午睡別超過1小時。
康復科醫生最常說的是:中風恢復是場持久戰,既要避免”躺平”,也要防止”冒進”。這三個雷區看著簡單,卻是影響康復品質的關鍵因素。記住,給身體足夠的耐心,它就會給你最好的回饋。現在就開始檢查下,家裏老人有沒有中招這些習慣?